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分析 » 正文

贵州蔬菜远销粤港澳 千亩大坝迎丰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2-08  浏览次数:130
核心提示:深秋时节,安顺市紫云自治县火花坝区里一片忙碌,午后的暖阳照耀着大地。   太阳出来了,我们心里也暖和和的。基地管理员胡启安笑着说,眼下天气好
 深秋时节,安顺市紫云自治县火花坝区里一片忙碌,午后的暖阳照耀着大地。   “太阳出来了,我们心里也暖和和的。”基地管理员胡启安笑着说,眼下天气好,露水都干了,正是采收蔬菜的好时节。

  只见一片菜心地里,伴随着农户手指上的割菜刀,刀起刀落,一掐、一拧,棵棵鲜嫩的菜心划入手中,刷刷几下,菜心在农户手中很快码放整齐,不一会儿,便将一个篮筐装满。路边,一筐筐包装好的菜心,等待装车将运往粤港澳市场。  

  如今,在火花坝区的田间地头,这样的丰收场景处处可见。背后是近年来该坝区紧扣“八要素”,整合2千多亩土地资源,选准优势产业,引进龙头企业一头连接市场,一头组织连片发展绿色菜心、芥蓝等蔬菜种植,带动周边群众主动参与种植或务工,实现稳定增收。  

  立足优势选产业,规模种植增效益。走进火花坝区,连绵起伏的片片“绿色”分外养眼。在这片千亩大坝上,种植着豌豆尖、芥蓝、菜心等多品种的绿色蔬菜。  

  “我们这里水资源充足,地势平坦,平均海拔600多米,四季气候温润,具有种植绿叶蔬菜得天独厚的优势。”火花镇江纳村村支书王建明向记者介绍。   

  但在过去,江纳村大部分村民靠家中的“一亩三分地”,种植传统的水稻、玉米勉强糊口。

  “一到赶场天,农户背着家里吃不完的粮食,上街换蔬菜等其他物资。”王建明说,但粮食换菜不划算,有部分村民开始自发小规模种植大白菜、青菜等蔬菜,自给自足、自产自销。  

  “这么好的自然条件,肯定能种出好蔬菜。”2008年,紫云自治县农业部门到火花片区多次考察后发现,火花片区具有发展蔬菜种植的先天优势,很快确定了建设火花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思路。并由乡镇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动员村民集中发展蔬菜种植。  

  发现有群众对种蔬菜有顾虑,村干部又带领村里的种植大户和村民大户到周边县区考察蔬菜产业。  

  按菜心计算,一年收5季,单亩产值达7500元。优质水稻计算,单亩产值1600元。种菜还是种粮?村民心里自然明白了。  

  如今,仅江纳村就通过流转土地,连片化集中种植蔬菜1380亩。而整个火花坝区,发展蔬菜种植2168.58亩,产业覆盖四大寨乡、火花镇的四个行政村,种植菜心、芥兰、黄瓜、莲花白等多种蔬菜。  龙头公司前面带 绿色蔬菜卖得快  

  “有多少,就能够卖多少。这不,前两天下雨没收菜,今天广东那边一直催着要货呢!”四大寨乡落城村蔬菜产业基地里,紫云自治县盛腾蔬菜种植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杨小娥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杨小娥正和电话那头交谈蔬菜单价。  

  “现在,市场需要什么,我们种什么。”杨小娥介绍,火花坝区自然条件优越,但按老品种、老办法种植,已经适应不了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必须改变老的种植方法。  

  目前,她所在的蔬菜基地已挂牌为上海市外延蔬菜生产基地,每片区域安装了摄像探头,从蔬菜栽种、施肥、除草到采收,实现全流程管控,确保种植绿色有机蔬菜。  

  根据《上海市外延蔬菜基地生产经营评价指南》,挂牌为上海市外延蔬菜生产基地,须在确保供应量的基础上,满足基地规模、种植品种、检验检测、标签标识、追溯功能、视频监控等方面的指标要求。  

  “好菜得有好销路。我们没有选择种植经济价值较低的大白菜、青菜。相反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选择了种植菜心、豌豆尖等经济价值更高的蔬菜品种。”杨小娥说,经过盐水煮过或是白灼的菜心清甜可口,是江浙和粤港澳地区家常饭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通过公司对接市场,紫云的菜心等绿色蔬菜风行粤港澳市场,供不应求。  

  如今,在火花坝区,像盛腾蔬菜种植有限公司这样的龙头企业共有7家,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下,流转农户分散土地集中发展,将种植技术和采收技术送到地头,带动部分农户“返租倒包”,自主种植,订单式回收。其中,村级合作社则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负责组织农户务工等工作。  

  农户只管种,不管卖。通过引进技术成熟、市场渠道成熟的公司,火花坝区过去自产自销的小农生产被引入大市场,菜心等绿色蔬菜远销粤港澳市场。  

  农民变产业工人,群众增收乐开怀。  

  “来,你的是2100元,你的是1800元......”11月1日,落城村蔬菜基地旁一片热闹,村民们正排队等候发放10月份的务工工资。  

  拿着刚发的工资,村民们脸上一个个笑得乐开了花。以前靠在家种谷子、喂猪生活的班庆香一家人,现在将自家5亩土地流转到火花坝区发展蔬菜种植,并在坝区的蔬菜基地稳定务工增收。   

  “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累,荷包里也只有几千元,现在除了每年3000多元的土地流转费,在这里务工*70元收入,都是手上活,勤快一点,一个月下来也有超过2000元收入。”班庆香笑着说。

  在火花坝区江纳村蔬菜基地负责农肥水管理的胡启安今年51岁,过去常年在广东等地打工,通过学习掌握了农田水肥管理等技术。如今,他返乡就业,每月工资达5000元,顾家挣钱两不误。  

  目前,在火花坝区,像班庆香和胡启安这样从普通农民转身成为坝区产业工人的不在少数。“光是我们基地,每天来务工割菜的农户平均有200余人,一年支付的务工费突破300万元。”紫云自治县盛腾蔬菜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和益说。  

  紫云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开胜介绍,目前仅在火花镇,涉及土地流转的农户总数就达485户,并带动周边大量群众就业,户均每月增收2000元以上。  

  下一步,火花坝区将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抓好坝区基础设施投入补短板,推进坝区滴灌等设施搭建;抓好技术培训,定期安排农技团队入村如基地开展现场指导,强化农民种植技术指导,推广反租倒包的发展模式,带动更多农户认领种植增收;继续发挥龙头公司引领作用,抓好产销对接工作,真正实现坝区农产品产得好、销得好。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